

钱岗都江堰
在风光秀美的广州市从化区钱岗古村,有一条存在近千年的古代防洪大坝,隐藏在茂密的荔枝树林中。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它,静静地安卧在那里不为人知,甚至遭到破坏。
提起这条古代的防洪大坝,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,据钱岗村陆氏族谱记载,汉朝宰相陆贾后人陆泰泉,于宋开禧二年(公元一二O六年)因避战乱迁居至从化沙溪洞钱岗村。
沙溪洞钱岗村地处低谷,三面被大山围绕往西出口,有一沙溪河蜿蜒流淌,气侯宜人雨水充沛。可是一到雨季逢暴雨便有山洪暴发,沙溪河水暴涨,四处乱窜的沙溪河水肆虐为患,村庄房屋及农田作物经常被毁。在如此恶劣的水患影响下,严重影响到陆氏族人的生存发展,或是因此,泰泉公与九子陆慕全于绍定四年(公元一二三一年)再度外迁至黄埔区文冲村定居。其他多名儿子也外迁,只留下第十子陆惠全及家人留居钱岗村。
南宋灭亡后,同为陆贾后人的陆秀夫殉国,其玄孙陆从兴也迁居钱岗村,于是两支陆氏族人合居钱岗村。所以现在钱岗村便有了两个同为陆贾族人的陆氏祠堂,一个为陆氏宗祠,一个为陆氏广裕宗祠。
随着人口的增长,要解决生产生活问题,首要的便是先解决治理沙溪河水,在面对经常暴发山洪的沙溪河,钱岗陆氏族人发挥了大禹治水的千年中华文化智慧,不畏艰辛,在古代生产工具落后人力不足的情况下,经过不知多少年的努力,终于在钱岗古村南面修筑起一条长约一公里,高近两米,宽数十米的引洪土大坝。大坝由东至西走向,东起山子禾塘西至佳乐组。采用了疏导为主的引流方式,成功将沙溪河及山洪水引往村庄西面再汇入流溪河。
正是因为这条土大坝的建成,保护及再造了过千亩农田耕地,并合理疏导用水用作灌溉,使农作物大量增产,村庄房屋也不再受洪水危害,而大坝的建成也改善了村民出行的方便,成为古时主要的交通要道,钱岗古村得以平稳快速发展。所以也可以说这条钱岗古大坝堪称是从化钱岗的都江堰。
勤劳智慧的钱岗村民为了能长久的保护大坝,便在大坝顶上种植荔枝果树,一来可以防止水土流失,二来有巨大的荔枝树加固加强大坝抗洪,三则是年年可以采摘荔枝增加经济收入。真正是一劳永逸一举多得,保护大坝至今数百年不垮。
在大坝的中段靠村庄一侧,还建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宝塔,飞檐画栋塔高九层,名文阁塔。现在由钱岗分出的文阁村也因此得名。过去村中有一古墟也因此塔而命名为文阁墟,古时的文阁墟商业贸易发达,市场规模宏大,是周边地区的商品交易中心。